原油价格下跌对股市的影响-原油价格下跌引发通缩
1.油价暴跌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2.沙特与俄罗斯如何达成妥协,使油价企稳?
3.“保油价逻辑”的背后 意欲何为
油价暴跌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如此便可能意味着一场经济危机。
当代石油资源储量靠前的国家里,大部分都曾在最近2亿年中被大范围海洋覆盖,油气则主要产自古代海洋形成的地层。
以沙特阿拉伯为例,在1.9亿年前的侏罗纪,它的国土还是位于热带附近的温暖浅海,并一直持续到后来的白垩纪。浮游动植物生生不息,海洋里的搏杀也日夜不停,无数有机质堆积到海底,孕育出一系列生油岩,最终形成丰富的石油。
石油与原油区别:
石油是工业名词,是相对矿产资源而言,通常所说的石油工业,是一种矿产资源工业。在石油勘探过程中,根据勘探程度和探明情况,计算并确定石油储量。石油储量是地质勘探成果,是一种待开发的原始矿产资源量。
原油是埋藏在岩石地层里被开采出来的石油,保持着其原有的物理化学形态,是石油工业的初级产品,实现了其使用价值,是油田开发的成果,原油产量是一种已经开发的矿产资源产量。
石油一词多用于说明油层渗透率、孔隙度及油藏品位。而原油一词多用于国家统计的原油产量统计数字、评价原油理化性质及用于说明采收率、采出程度及采油速度。
石油作为矿产资源是指含水、含气的油,而原油作为一种工业产品,其中的水、气已从油中分离出来,是一种合格的工业产品。
沙特与俄罗斯如何达成妥协,使油价企稳?
综合多家外媒报道,沙特和俄罗斯的能源部长在G20峰会期间,进行石油减产谈判会议,但是和3月初的谈判一样,双方始终未能达成减产协议。沙特和俄罗斯都将坚持自己的增产计划,沙特同时将继续自己低于25美元每桶的销售价格不变。
由于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都不打算在石油价格战中退让,美国原油行业相关人士表示,如果原油需求继续保持当前的低位,而沙特和俄罗斯等国依然增产,那么三个月内,全球原油将无处可储存,势必将下跌,尽管国际原油市场乱象横飞,但对于中方而言,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要知道,中方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在当今油价暴跌之际多进口国际原油,不仅能省去极大的一笔成本,而且还可顺带做好战略石油储备。目前,受谈判破裂影响,国际油价再次暴跌。
“保油价逻辑”的背后 意欲何为
国际原油价格自今年以连续下跌,最近的一次已经让油价跌至2008年后的新低,与高点相比跌幅达40%。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汽车消费者盼望国内油价与世界接轨,同样下调价格是众望所归,也正因此日前发改委放话“根据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有关规定,暂缓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才引发众怒,其提出的“因环保原因保持油价”更成为舆论抨击的焦点。
笔者认为“因环保原因保持油价”在逻辑上根本无法说通。
首先,造成雾霾的罪魁祸首到是底是谁,目前仍无定论。“阅兵蓝”等量好天气产生的根本因素在于关停大量使用煤炭的企业,汽车“限行”所起到的作用与之相比相当有限,如果发改委坚持“因环保保油价”,至少拿出一个站得住脚的数据来证明。
其次,退一步讲,即使汽车尾气排放是导致雾霾的罪重要因素,那么油品质量是否也要进行考量?目前石油产品是国家垄断经营,油品质量如何自然该垄断部门来负责,提高油品质量与环保效果密切相关,发改委为何不能督促相关部门、企业提高油品质量?
再次,汽车消费者对石油产品的需求是刚需,今年以来国内油价有过下调,既然发改委认为“保油价”可以减少油品消耗,那么是否也有数据显示高价位时油品消耗与降价后的油品消耗有明显的差别?
国内石油价格一直与国际未能完全接轨,而油品质量与国际平均水准是否存在差距、如果存在差距,国内消费者支出如此高的用车成本,难道不该要求这些“取之于民”的费用用在提高油品质量上么?!对此发改委又该作何解释呢?
保垄断国企账面好看呗!
相关新闻显示中国11月原油进口比去年同期增加7.6%。数据显示中国今年截至11月份原油进口增加了8.7%,总进口3亿2百万吨,大约为每天661万桶。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对于国际有家波动,相关部门并非“无动于衷”,市场敏感度相当高,但在囤积如此多的原油之后,国内消费者却并未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收益,这又该作何解释?
有观点认为导致国内油价下跌迟缓一个重要原因是油价暴跌可能招来通缩魅影,从而重挫物价指数。今年以来国内宏观经济乏振,在岁末之时如果出现因油价下跌导致的严重通缩,不仅对宏观经济年度目标完成产生不利影响,更可能为明年经济发展留下阴影。从这一点看,发改委“因环保保油价”极可能是一个托词,更可能成为一只“替罪羔羊”。但问题在于:油价下跌固然有导致物价整体下跌的可能,但这并非就一定导致生产利润的下降——油价下跌降低了物流成本,这本该是生产企业的福音而非噩耗。另一方面,中国物流成本之高众所周知的原因在于相关税费过高,如果为了避免通缩,为什么不在相关税费的改革上做些探索?
“让利于民”是本届政府一直倡导的,增值税减半对于汽车消费的拉动作用日渐显现,而发改委“因环保保油价”的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恰恰影响了购置税减半对于汽车消费的利好作用,对于这种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保证“坐收利益”的行为,消费者有权说“不”,而舆论界更有权力问一句:发改委如此行事,意欲何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