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居高不下-油价不调整逻辑怎么办呀
1.原油暴跌,但中国成品油零售定价并没有下降?这是否合理?
2.小麦“跳水”豆粕降温,猪价涨势反扑,油价跌不动!发生了啥?
3.油价下跌航空股上涨什么逻辑
4.石油的逻辑怎么样
原油暴跌,但中国成品油零售定价并没有下降?这是否合理?
我简单说一下,为什么中国不能跟着国际油价一起下跌。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石油需求量很大,如果原油跟着国际下跌很低,那么跟原油有关的所有工业产品价格就会下跌,人们就只会去买这些便宜的东西,那么依靠其他能源发展的行业比如新能源汽车,电力煤炭等就生存困难,他们的产品没有任何竞争优势,最终会面临破产造成失业,当人们过度依赖于低油价的各类产品时,那么沙特把油价一涨,我们的其他能源业行业早已被荒废,你就更加的依赖石油,你的工业甚至可以说是国家命脉就被别人掌控于鼓掌之中了。
这个我倒是觉得没问题,涉及到国家安全,毕竟石油是战略储备,就像粮食一样,因为机械化,国外粮食一直比国内的便宜,如果不实行调控,那都会去进口,农田荒废,一旦发生问题,比如大规模蝗灾,国外粮食限制出口,中国的人口规模,闹起饥荒更是苦了老百姓。石油也是一样。总要平衡国内原油开成本。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油价包括的还有成本以外的东西比如各种各样的税,年龄大一点的人可能会记得养路费,养路费就加在了油价里,所以中国的油价只有上涨的时候可以与国际接轨。
油价涨也亏,跌也亏,两桶油怎么就不亏了?如果是无论国际油价涨跌都是亏,那你就跟国际油价同步涨跌,油价就是100一升我们也认了。按两桶油的逻辑是不是全世界的石油公司都在做赔本生意?
我说几句:第一,沙特拒绝卖给中国石油,是拒绝!中国没有办法。第二,期货价格这两天暴跌是国际库存胀库,做多的商家没有地方存储,只能认栽被迫平仓,导致期货价格暴跌。 我国保护大庆油田,目的是考虑发生国际紧急战备的情况下,如果所有国家都对我国进行石油禁运,才能大规模开,换句话说我国的石油是战备物资,限制性开。
外国再也便宜,我们不羡慕,我们更应体谅中国,炼油技术差点,出油率低,还公司花费开销大,动不动就要招待,何况茅台酒都不降,生产成本高,高管薪酬一年要好几百万,体谅,不能降,况且油降了,不利于环保,新能源的发展。
国际最贵的时候是147美元一桶,但实际超过130美元一桶的时间没多长,现在的情况是40美元及以下的价格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130到147,涨幅是13,这个也就那么几天时间而已,看好了,现在是40到20,跌幅是50,而且要持续一段时间,看看就知道是否合理。国际油价多少不代表我们国家,我们国家石油主要来源俄罗斯,伊朗。其他国家不卖给我们,所以油价按照在俄罗斯和伊朗进口的价格再加上一堆税,就出来价格了。
国际油价大幅度下跌,国内石油的开成本太高,为什么不加大国外原油的大幅度进口,对国内石油进行保护性开,石油命脉我们自己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准确来说是保护整个石油产业的利益,不止是那三家公司,整个石油产业会影响到国家的战略。所以这个价格国民该承受还得承受,我们的石油战略不能够被外人控制。
1.每个人都愿意各种商品越便宜越好 2.哪里的资本都是贪吃蛇,尤其是私人资本 3.没有绝对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也需要引导和管理 4.这次的负40美元石油期货被谁吃了?美国! 5.石油不等于汽油。石油管道多少钱?油桶多少钱?油轮多少钱?炼厂多少钱? 6.汽车是个消费品,普通人一个月一千元油费且跑呢。
客观来说,还是两桶油的社会信用问题,其实原油本来就要提炼,这是有成本的,还有设备的建造以及维护都需要高成本来支撑,我国又不是原油出产国,成本高于其它国家是可以理解的,另外原油作为战略储备物资它的税金本来就有别与其它商品,最后就是两桶油的股票上市太早,坑了太多股民,导致信用崩碎。
小麦“跳水”豆粕降温,猪价涨势反扑,油价跌不动!发生了啥?
导读3月伊始,国内汽柴油价格即将迎来新一轮调价窗口期,据了解,3月3日24时,油价将按照规定开始调价!众所周知,国内汽柴油调价机制,按照三地原油变化率,综合考虑国际原油市场的变动,每10个工作日调价一次,年内油价累计调整4次,2涨1平1跌,涨跌折扣后,汽油价格上浮255元/吨,柴油价格上浮245元/吨!
目前,新一轮油价即将调整,但是,从市场反馈来看,本轮油价计价周期,原油变化率虽然负值开端,但是,变动幅度不大,在结束的前7个工作日原油变化率仅有-1.38%,折合油价下跌50元/吨,刚刚处于下跌调整的临界点,折合普通汽柴油价格下调0.04~0.05元/升!
而从国际原油市场来看,目前,美国轻质原油价格77.16美元,上涨1.94%,布伦特原油价格83.33美元,上涨1.57%!由于市场对于俄罗斯3月份日均原油出口减量50万吨,担忧,部分机构认为,俄罗斯或将进一步削减产能至日均62万桶,这加剧了市场看涨的情绪,因此,本轮油价跌不动,市场或将维持搁浅的走势!
小麦市场:
而在小麦市场,近期,小麦价格“跳水”,2月初,国内主流制粉企业,小麦挂牌报价稳定在1.6~1.64元/斤,目前,主流制粉企业挂牌报价跌至1.54~1.57元/斤,小麦落价幅度大幅增加,主产区小麦均价跌至3130元/吨,相比上周下跌1.32%!
小麦价格深跌,根源在于年后面粉需求不畅,虽然,口罩问题告一段落,但是,年后消费需求不及预期,叠加,春节前部分面粉企业提前备货,企业库存相对宽松,年后市场补库情绪低迷,而面粉走货迟缓,进一步削弱了企业的开工率,制粉企业库存消耗缓慢,压价情绪较浓!
而在供应方面,近期,小麦落价幅度增加,一方面,政策性小麦拍卖不断;另一方面,由于天气转暖,市场悲观情绪较高,部分贸易商恐慌性出库,这加剧了阶段性原粮供应的压力,支撑了麦价的下行!
不过,个人认为,由于小麦玉米之间价差收窄,小麦价格进一步回落的空间或将有限,麦价底部支撑点或将徘徊在1.54~1.55元/斤左右!
一方面,随着各行各业恢复,库存面粉逐步消耗后,企业开工率或将逐步回升,对于原粮需求也将逐步改善;另一方面,基层余粮逐步减少,政策性小麦或有停拍的风险,企业库存不断消耗,逢低补库的情绪也将转浓!因此,短期内小麦价格或将以震荡偏弱为主,价格下行的空间或将有限!
豆粕市场:
近期,国内现货价格不断走低,多地主流油厂报价陆续下行,从市场报价来看,国内主流油厂以及贸易商落价20~100元/吨,其中,湛江43%蛋白豆粕报价下跌100元,4260元/吨;天津贸易商报价4410元/吨,山东报价4360元/吨,江苏报价4310元/吨,主流沿海油厂报价4280~4390元/吨左右,全国现货豆粕均价在4430元/吨,相比元月份下跌271元,环比下降5.8%!
豆粕行情下行,从市场供需来看,受进口大豆入港增多,1~2月份,样本油厂大豆压榨规模近1200万吨,油厂豆粕库存相对宽松,3月份,进口大豆入港或将达到650万吨,豆粕供应相对宽松,而下游需求方面,贸易商谨慎补货,提货积极性较差,这加剧了部分油厂库存的压力,支撑了现货豆粕行情走低!
而据机构分析,1~2月份,国内豆粕需求规模在920万吨左右,受畜禽养殖盈利不足,生猪育肥头均出栏亏损较多,养殖端的不景气,也限制了豆粕使用规模,利空于豆粕价格!但是,进入3月份,随着大豆入港规模或将减少,部分油厂受大豆库存不足,或有停产的现象,豆粕库存逐步减少,企业压力逐步减弱,挺价情绪或将转浓,预计,3月份,豆粕价格下行趋势偏缓,价格有触底回升的基础!
生猪市场:
在国内生猪市场,近期,猪价持续走高,3月1日,标准生猪价格涨至7.95元/斤,生猪价格上涨0.03元,相比上月初,猪价反弹幅度在13%左右,猪价涨势反扑,而阶段性猪价上涨的逻辑,此前笔者也多次阐述!
个人认为,一方面,生猪出栏压力锐减,市场扛价惜售情绪高涨,散户猪场出栏减量,集团化猪企出栏积极性一般,生猪供应缩量;另一方面,二次育肥抄底情绪高涨,补栏中低标猪的热度回升,叠加,屠宰场入库积极性提升,生猪供应略有不足!
但是,由于国内消费支撑有限,虽然,受市场情绪支撑,猪价逆势走强,但是,由于二次育肥造成生猪出栏周期后置,猪价后期上涨或将进一步承压!按照官方数据,3月份,国内生猪供给有触底回升的趋势,叠加,消费支撑维持弱势,受养殖端扛价惜售以及二育等现象支撑,3月中旬前,猪价或将维持震荡偏强的格局!但是,随着市场抄底情绪进一步回落,猪价上涨支撑不足,养殖端逢高出栏的现象升温,3月中下旬,猪价仍有偏弱下行的压力!
3月份,猪价或将维持高频震荡的走势,本月猪价或将徘徊在15.5~16.5元/公斤左右,受市场情绪博弈,猪价涨跌拉扯不断,但是,进入4月份,随着天气转暖,市场对于大体重生猪需求降温,部分二次育肥或将提前出栏,猪价或将再次进入偏弱调整的周期!
小麦“跳水”豆粕降温,猪价涨势反扑,油价跌不动!发生了啥?对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以上为笔者个人观点!
油价下跌航空股上涨什么逻辑
油价下跌航空股上涨什么逻辑?
近日,原油价格在国际市场暴跌,这是否会带动航空股票上涨?实际上,确实存在这样的逻辑关系。第一,油价降低会减少航空公司的成本,赚取更多的利润。第二,油价下跌也会增加机票需求,鼓励更多人出行,增加航空公司的收入。第三,长期来看,油价下跌可能意味着更多的支出将投向航空运输业,从而提高了供应商和股东的信心。
但这并不是说航空公司的股票一定会上涨,虽然油价低,但是全球旅行受到疫情的冲击,需求降低,航空公司陷入困境,传统的机场收入在下降,使他们更加需要从其他来源获得收入,如订票服务和餐饮等等。
总之,油价低并不是航空股票天生向上的保障,但它仍然是一种积极的因素,能够提高航空公司利润和市场信心。在疫情的背景下,这种因素的作用可能会更复杂和不确定,需要深入分析市场数据。
石油的逻辑怎么样
高油价、国际分配与宏观经济理论演进 ——读管清友博士《石油的逻辑》 傅勇/文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经济学博士 半年前去世的萨缪尔森曾有句著名的调侃:当一只鹦鹉学会说供给与需求时,它也就成了经济学家。然而,对于分析许多商品来说,仅仅依赖这个框架会带来许多困惑。石油就是一例。石油问题难以用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做出充分的解释和预测,但高油价却反过来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在宏观面上,石油的生产和消费总体上是较为平稳的,但油价却大起大落。战后的二十几年时间里,全球的石油消费处于一个快速上升通道,与此同时,石油生产同步大幅增加,结果在1960年代,国际油价呈现下降态势。10-1980年代,全球石油的生产和消费增速均有所放缓,但这段时间却是有名的高油价时期。其背景是欧佩克的成立、数次石油危机以及中东局势的动荡不安。1980年代中期以后,全球石油消费一直处于温和上升通道,石油产量大致也是稳步增加,但石油价格却出现了巨幅波动。尤其是“911”之后,国际油价从2002年初的20美元,用了6年的时间攀至140美元之上。金融危机爆发后,油价又上演了高台跳水的戏剧性一幕。油价跌宕起伏的这段历史清楚地显示,来自实体经济的供给和需求基本面无法给出充分的解释。 在微观面上,中国从未获得与其购买力相匹配的石油定价权。在欧佩克对石油市场的控制力有所减弱之后,国际石油供求市场大致可认为是一个垄断竞争状态。然而,在这个市场上,各石油进口国的议价能力并非简单地由其消费量决定。英国大致能够做到石油的自给自足,但英国在油价博弈中占有重要地位。近二十年来,中国石油进口量迅速增加,但在油价上,基本还是个价格接受者。铁矿石市场是一个更极端的明证。这表明,油价绝不仅仅是供求之间数量匹配的结果。 2002年来,国际油价出现了巨幅波动,这一波动显然挑战了此前的石油经济学。这一段时间,国际石油的生产和消费波动很小,主要产油国也没有爆发重大地缘危机。美元指数在金融危机之前经历明显下降,但这一下降幅度还不足以解释国际油价的高涨。实际上,石油与其他大宗商品以及贵金属一起,成了国际金融市场泡沫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说,国际金融危机源于房地产领域的泡沫,但房价与油价等商品价格的上涨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与此同时,国际资本在石油市场上的杠杆率也要远高于房地产市场。 高油价会产生显著的效应。上帝是公平的。中东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尽管军事政治力量难成世界一级,但却拥有发达国家需要的石油。在某种条件下,产油国为了共同的利益能够达成一致减产行动,以便对西方国家构成牵制,也是为了能更加合理地开发石油。当然在油价高企的时期,欧佩克有时也会决定增产以平抑油价。曼昆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解释说,产油国不愿意持续减产抬高油价的一个原因是,石油虽然重要,但当油价保持在高位时,一些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就有了市场,这将降低未来对能源的需求以及国际油价,结果会损害产油国利益。因而,从长期来看高油价对产油国来说,并不总是好事。 不过在2002-2008的高油价时代,产油国还是获得了丰厚的收入,这些收入差不多都是以美元计价,即石油美元。石油美元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油国(当然还包括中国这样的贸易盈余国家)代表了储蓄过剩的一方,而美国代表了负储蓄和过度消费的一方。石油美元通过主权财富基金和其他渠道,又会流回美国。在格林斯潘以及伯南克眼中,这是长期利率保持低位的主要原因。长期利率不在美联储的控制之下,但却是房地产泡沫的主要诱因。从这个角度说,高油价不仅是国际流动性过剩的一个产物,还是国际流动性过剩的一个来源,可以说,两者之间存在某种正反馈机制。 在这个正反馈机制中,产油国多少可归入受益者一方,它们积累起了庞大的财富,一些国家的王室富可敌国,而迪拜甚至在沙漠中创造了超级城市的奇迹。美国凭借其国际货币发钞国的地位,也有效规避了高油价的负担。在高油价时期,美元供给保持在宽松状态,美元指数走低。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这两类国家都遭受了一定损失。但随着庞大的救市资金注入到全球各个角落,油价已经从危机中的底部有了像样的反弹,在通胀预期和国际资金的推动下,高油价的故事还可能重演。 简单的经济学框架不仅无法解释石油的逻辑,相反石油问题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了现在宏观经济学的面貌。石油在经济学理论发展史上,可以说占有重要地位。10年代的高油价曾对经济学开了个不小的玩笑。在此之前,人们曾经无法理解滞涨的出现。然而,高油价所带来的供给面冲击,一方面增加了企业成本进而推高一般物价,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产出。这使得高通胀和高失业并存。经典的凯恩斯经济学是需求管理的经济学,对供给面的忽视使其在滞涨面前一筹莫展。 在一定程度上,高油价不仅催生了供给经济学,还让新古典经济学成为主流。1985年以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波动明显收窄,在产出和通胀两方面均是如此。这被伯南克等人称为“大缓和(Great Moderation)”。在解释“大缓和”的三大主要流派中,有两个应该说与油价相关。一是货币当局经过10年代的高油价拷问,更好地理解了经济运行机制,尤其是取了更好的货币政策。二是“大缓和”仅仅是因为,1985年后,国际油价波动出现了显著的收敛。现在看来,第二点解释看起来牵强一点。危机之前,国际油价的上升幅度是史无前例的。而在此高油价背景下,全球主要经济体依然保持了一般物价的平稳。 收到清友博士的大作《石油的逻辑》有一段时间了。我一直把它摆在手边,有空就翻阅一些章节。这种非系统性地品读,似乎总能在不同的时间,激起我不同的遐思迩想,书中的一些段落和图表给人相当大的想象空间。该书涉及到了油价决定机制的各个层面,并对石油市场的历史发展着墨甚多。清友不仅讨论了我在这一领域所感兴趣的绝大多数问题,还让我的视野由此拓展开去,感到从石油这样的特定视角,或许能够更加深刻而全面地认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正如我在推介这本书时所写,“清友博士证明,国际油价背后完全由其经济学和国际金融资本游戏规则的逻辑可循,阅读此书会升起一股冲动,即中国或许有能力改变其作为油价博弈的看客角色。本书并不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又一产物,它始终站在地缘政治、大国战略的高度俯瞰石油市场的风物变迁。” 和清友兄可谓神交已久。遗憾的是至今竟未能谋面,但感觉彼此已是多年的旧友。感谢这个浮华的网络时代。通过阅读其文字,与其在网上聊天争论,这位来自山东诸城的朋友在我心中的形象渐渐地清晰生动起来。与清友的交流让我觉得,年少时的理想和心境能够也应该延续得更长久一些。 愿与清友兄共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