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和俄罗斯谁输出石油多-俄罗斯与中东石油价格战
1.为什么说中东为石油而战
2.沙特与俄罗斯如何达成妥协,使油价企稳?
3.俄罗斯与沙特石油大战,俄罗斯与沙特石油大战对油价有哪些影响?
4.美国为什么要反对和它们没有关系的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
为什么说中东为石油而战
20世纪中东曾为石油而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现代石油工业诞生后的约一个世纪里,美国始终垄断着国际石油市场。二战后,中东石油产量猛增,世界石油中心逐渐从北美转向中东。这一时期原油价格低且平稳,1945年原油标价为每桶1.05美元,1960年为1.90美元。
上世纪70年代初,中东产油国通过与西方石油公司签订协定,将石油所得税率提高,终止了西方石油垄断资本单独定价的特权,原油标价从每桶约2美元提高到约3美元。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中东产油国采取了减产、对美国等国进行石油禁运及抬价等举措,使油价在不到3个月内从每桶约3美元猛升至约11美元,从而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这场危机导致全球出现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1974年,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成立了国际能源机构,协调石油进口政策,建立了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1978年底,伊朗政局巨变使其石油日产量从580万桶猛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市场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加上西方石油公司竞相在现货市场抢购石油,油价从每桶13美元飙升至34美元。1980年,伊拉克和伊朗两国间爆发战争,油价涨至每桶38美元,从而催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西方国家再次陷入经济衰退。
高油价促使石油消费国实施能源多样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世界其他地区的石油产量也在高价格的刺激下高速增长。所有这一切使国际石油市场开始供过于求。198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开始实施生产配额制,力求“限产保价”。但这种做法导致欧佩克成员国为争夺市场份额展开价格战,油价1986年第二季度一度下泻至每桶6、7美元。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国牵头组成多国部队发动海湾战争,其间国际油价升至每桶40美元。但到1991年1月油价又开始直线下跌。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这次油价飙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突发,欧佩克由于错误地判断形势决定增产,导致油价暴跌。1998年初,欧佩克油价跌破每桶12美元,当年年底国际油价再次跌破每桶10美元大关。
1999年3月,欧佩克达成新的减产保价协议,国际油价开始回升。2000年3月,油价回升至每桶34美元。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地缘因素再次左右能源市场,油价进一步攀升。2004年以后,受需求旺盛、投机活跃、美元贬值以及地缘政治动荡等因素影响,油价涨势一发而不可收。2008年1月2日,油价攀上每桶100美元高位。 航空公司暂未受冲击
上海证券报从航空业内获悉,国内航油一季度的销售价格刚刚于1月1日公布,较去年10月31日上调后并未调整。分析师指出,这至少意味着3月之前国内航空公司都不必担心国际油价的高企,不过如果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中航油可能会在下一季度上调国内航油销售价格。
目前我国航油价格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航油出厂价、进销差价和2006年7月起增加的综合采购成本差价。从去年起,每个季度航油价格都将根据综合采购成本差价的调整而进行一次调整,调整的依据是以上个季度国际航油市场的变化情况。去年10月31日晚发改委宣布调高每吨航油出厂价500元,由此也带来销售价格上调,这也是截至目前国内航空油价的最后一次变动。据上海证券报了解,今年1月1日中航油公布的第一季度航油价格没有作出调整。
国信证券分析师李树荣昨日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航空公司绝大部分的航油还是向中航油采购,因此国际油价的变动不会对航空公司航油成本产生太多直接影响。从目前来看,国内航油价格可以保持到3月底,这也意味着,除了国际航线需要在海外加油,国内航空公司的大部分航油成本短期内将维持不变。不过她也指出,如果国际油价一直上涨,中航油可能会在4月初上调国内航油销售价格。
根据民航总局的数据,去年9月份国内各航空公司的燃油成本已经占到了总成本的44%。中信证券分析师马晓立表示,根据其对2006年整体情况的测算,油价每上涨100元,东航将会减少净利润2.2亿元,南航减少2.5亿元,国航减少1.8亿元。不过李树荣指出,即使国内油价上调,航空公司也可以通过提高燃油附加费来抵消部分成本。 高油价带动煤价上涨
今年煤炭长协价格谈判很顺利,往年常见的“顶牛”不见了,煤企报价基本得到满足。在这背后,有油价高企的“功劳”。
2007年12月18日是重点煤炭合同汇总会结束的日子。此前一天, 2008年重点合同电煤基本签订完毕,主要电煤价格每吨上涨30至40元,涨幅在10%左右。煤炭价格正式放开,是在2006年,但2006年和2007年,原“计划煤”价格每吨都只上涨20元左右,而且谈判非常艰苦。2008年,是煤企谈判最顺利的一年。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副秘书长梁敦仕认为,除了供应偏紧之外,国际油价高涨也拉高了煤炭价格。国际上,按同等发热量,煤价与原油价格有1:6的关系,2007年下半年,国际原油价格从每桶70美元升至90多美元。煤炭作为替代能源,在可以替代的情况下,用煤、用电的经济性逐步显现,从而拉动煤炭需求的增长,并拉高煤炭价格。
另外,原油价格高企,还催生了包括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等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热。按照有关规划,我国将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到2020年达到15%左右。 石化行业冷暖不一
作为国内最大的两家石油企业,国际油价变动对中石油和中石化势将带来直接影响。“由于两大集团一直充当政府稳定国内油价的政策工具,因此在国际油价高涨之后,其所承受的压力也显著增大。”国都证券石化分析师贺炜对本报记者说。他表示,高油价给两家公司带来的冲击并不一样。对中石油来说,因其上游业务比较突出,受益将更显著;但对中石化而言,因炼油业务庞大,高油价会加剧其炼油亏损。
由于石油是大部分化工产品的原材料,油价上涨对化工行业肯定会带来成本上升。银河证券分析师李国洪表示,化工行业不同产品价格向下游传递速度和幅度明显不同,有机化工原料、化肥、化纤、塑料原料等向下传递的速度快且幅度大,故下游价格承受力较强,而塑料成品、橡胶制品、农药等产品价格向下游传递的速度慢且幅度小,故下游价格承受力较弱。
“因此,油价上升对有机化工原料、化纤、塑料原料等企业较为有利,而对塑料成品、橡胶制品、农药等企业不利,故应视具体情况区别分析。精细及日用化工由于位于石化产业链末端,油价的变化对其鞭长莫及。”李国洪说。
贺炜指出,对钾肥等化肥产品来说,国际油价上涨后的一大影响就是海运费用的上升。此外,油价与天然气价格具有联动关系,这也造成尿素等产品成本的攀升。
不过,并非所有行业都为此次油价破百感到悲观。作为石油的替代品,替代能源在油价高企后将打开广阔的市场空间。贺炜表示,煤化工等替代能源将从中获得极大的发展机遇。
“不仅替代能源本身,一些相关的设备制造企业也会受国际油价大涨的利好刺激。”贺炜说。
昨天,国内风电制造龙头企业金风科技涨停,报收于144.1元。而在美国市场上,油价触及100美元大大刺激了中国新能源股的表现。其中,林洋新能源结束近3个交易日的调整,急涨一成,至35.99美元;晶澳太阳能升7.53%,逼近历史高位;中电光伏涨7.2%,收至17.71美元的上市次高位;加拿大太阳能也涨了1.85%。
沙特与俄罗斯如何达成妥协,使油价企稳?
综合多家外媒报道,沙特和俄罗斯的能源部长在G20峰会期间,进行石油减产谈判会议,但是和3月初的谈判一样,双方始终未能达成减产协议。沙特和俄罗斯都将坚持自己的增产计划,沙特同时将继续自己低于25美元每桶的销售价格不变。
由于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都不打算在石油价格战中退让,美国原油行业相关人士表示,如果原油需求继续保持当前的低位,而沙特和俄罗斯等国依然增产,那么三个月内,全球原油将无处可储存,势必将下跌,尽管国际原油市场乱象横飞,但对于中方而言,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要知道,中方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在当今油价暴跌之际多进口国际原油,不仅能省去极大的一笔成本,而且还可顺带做好战略石油储备。目前,受谈判破裂影响,国际油价再次暴跌。
俄罗斯与沙特石油大战,俄罗斯与沙特石油大战对油价有哪些影响?
对石油的价格影响巨大,石油的价格现在下降了很多。
全球经济前景低迷,受供求关系影响,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下跌。新的冠状肺炎流行的爆发再次降低了市场需求,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国,在最近的欧佩克会议上,沙特方面希望成员国继续减少产量。在目前减少210万桶/天的基础上,又将减少150万桶/天,总产量将减少到360万桶/天。但是,该提议被俄罗斯拒绝。实际上,俄罗斯此前曾考虑退出欧佩克的减产计划。俄罗斯经济困难,不允许继续减少财政收入。俄罗斯政府面临严峻的经济和政治压力,减少财政收入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俄罗斯的拒绝实际上意味着欧佩克的分裂和死亡,因为不想降低价格,所以你可以为它而战。沙特阿拉伯宣布,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产量将从每天970万桶迅速增加到每天1000万桶,将来将达到每天1200万桶。去年9月,沙特阿拉伯的主要石油生产设施遭到巡航导弹和无人侦察机的袭击,石油产量减少了一半,但很快就在10月恢复生产。
不仅如此,沙特阿美甚至宣布,4月份向亚洲出售的石油价格下跌了4-6美元/桶,而向美国出售的石油价格也下跌了7美元/桶。轻质原油的价格下跌了每桶10.25美元,相比之下,俄罗斯的同类原油只能减少约2美元。显然,沙特的报复性价格战是针对俄罗斯的。许多国际机构认为,国际原油价格可能会从45美元左右跌至20美元甚至10美元。沙特阿拉伯正在使用自己的石油武器迫使俄罗斯重返谈判,。否则,俄罗斯政府的金融破产只是时间问题。与2014年克里米亚的占领,美国和欧盟的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以及与俄罗斯的军事对抗相比,沙特阿拉伯持有的剑是威胁俄罗斯的最大剑。
美国为什么要反对和它们没有关系的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
2014年3月,俄罗斯推动克里米亚公投,结果该地区的近95%的居民,要求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这样,大帝没费一枪一弹,就成功将克里米亚,成功纳入怀中。
但此举招致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一致强烈反对,联合起来对俄罗斯进行围堵制裁。北极熊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尚未从苏联解体阴影中走出的俄罗斯经济,再次受到沉重打击。
特别是美国,不仅对俄进行全方位的制裁,还挑动中东石油国家,发动石油价格战,使得高度依赖石油出口的俄罗斯经济雪上加霜。
如果说欧洲国家反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吞并,是因为忌惮于俄罗斯的扩张,那么和俄罗斯并无地缘联系的美国,为什么在克里米亚事件后,却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并对俄罗斯实行全面制裁呢?
(丘吉尔在演讲)
一、美苏争霸的延续。
二战之后,随着英国的没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昔日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佬,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而不同意识形态却同样强大的苏联,就成为其实现霸权的拦路虎。为了遏制苏联,美国推行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主义”和北约组织三根支柱,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对苏联进行孤立封锁、打击围堵。
1946年,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铁幕演说,成为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接着,美国驻苏大使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明确提出了遏制苏联的战略理论。
苏联自然不甘示弱,建立华约组织,并在德国和美国针锋相,东西德沦为冷战的前沿阵地。此后两国间的冷战态势时而加剧,时而缓和。
从1971年到1981年,苏联加速对外扩张,先后同埃及、印度、伊拉克、越南等十二个国家结盟,将它们变成苏联的势力范围。而美国则加紧北约东扩,通过拉拢苏联周边国家,加入北约实现对它的战略围堵。
上世纪80年代,一味沉迷于军备竞赛的苏联,经济不断滑落,直至跌至困难的谷底,不得不步步退让,美苏之间出现了戏剧性的和解。
但是,苏联的解体,并没有让美国对继承苏联的俄罗斯网开一面。在美国主导下,北约继续东扩,不仅将波罗的海三国纳入欧盟,还在格鲁吉亚、乌克兰搞,意图将原苏联加盟国,变为美欧势力,加大对俄罗斯的围堵。
(赫鲁晓夫)
二、克里米亚的战略价值。
克里米亚半岛位于黑海之上,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历史上俄罗斯人为了得到它,不惜发动数次俄土战争和克里米亚战争。这里原本属于俄罗斯,只怪苏联时期赫鲁晓夫大手一挥,将其划给了乌克兰。
苏联解体后,美欧除了不断吸纳原苏联加盟国进入欧洲体系,还向这些地区派驻军队,不断军事上挤压俄罗斯生存空间。并幻想着将乌克兰纳入北约,将克里米亚军港变成美军的黑海基地,从而彻底封死俄罗斯进出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出海口。
对于俄罗斯而言,克里米亚不容有失,它不仅是黑海舰队进入土耳其海峡,到达地中海、红海,继而进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唯一通道,还是确保俄罗斯海上安全的门户。一旦让它落入美军之手,那么俄罗斯将受到美军近在咫尺的威胁。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所以明知会受到美欧的制裁,俄罗斯却坚定不移地将克里米亚收归己有,一举粉碎了美国驻军乌克兰和克里米亚的如意算盘,美梦落空的美国,自然是恼羞成怒。
()
三、克里米亚只是借口。
如果认为美国制裁俄罗斯只是因为克里米亚,不免有些战略上的短视。事实上,北约作为华约的对抗组织,在苏联解体后不仅没有解散,反而步步紧逼,继续东扩围堵俄罗斯。这已经说明了问题,即使没有克里米亚,美国也仍然会扯其它理由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和打压,因为近代美国和西方的战略方针,就是对体量庞大的俄罗斯和我们,不惜一切代价肢解分裂,以消除它们称霸世界。
所以说,美国不会因为叶利钦的示弱,就放弃肢解俄罗斯。假如没有克里米亚事件,放任乌克兰投入美欧怀抱,那俄罗斯的地缘环境将更加凶险。所以在克里米亚领土的收复问题上,坚决而果断,是相当英明和正确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