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石油价格崩溃原因-苏联石油出口
1.苏联为什么解散
2.苏联如何应对石油经济危机
3.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是怎么回事 谁来说下全过程 详细点
4.俄罗斯为什么要战争了
5.苏联解体后私有化后,巨头们是怎样洗劫国家和国民
苏联为什么解散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复杂的,绝不是几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简单地分为两个方面:
从内部看:冷战时期苏联因与美国军备竟赛,全部产业主要以军工为主,产品主要用于备战,产生不了多大的益效,所以国内的经济主要是以石油出口来支撑。国内执政层面,不注重抓好法律和道德领域,以至于贪腐严重,民众对国家完全失去信心。内部腐朽,是最根本的原因。
从外部看:美国对苏联经济的阻击。要知道美国的危险之处就是其能操纵物品的定价权,美国在关键时刻突然阻击石油的价格,石油价格猛跌,使得苏联的石油外汇由原来的每年有数百亿美元突然下降到几十亿美元,苏联没有很好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听之任之,经济几乎完全崩溃,进而解体。
苏联如何应对石油经济危机
13年,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运用石油武器来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削减石油产量。结果是石油价格暴涨,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到了18年,伊朗发生政治局势的变换,造成了石油生产的不稳定,生产一度从每天600多万桶降到了70万桶。这样,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出现了。
石油危机的出现,大大影响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尤其是日本。第一次石油危机, 就马上使日本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萧条,导致了外汇的大量外流。
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是怎么回事 谁来说下全过程 详细点
俄罗斯金融危机
内容提要文中较详细地分析了俄罗斯从19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的由三次金融大风波构成的金融危机的起因、应对政策、后果。指出根本原因是俄本身经济虚弱;具体诱因则略有不同。第一次大波动主要是外来的,由东亚金融危机引起的;第二、三次则主要是俄的政策失误,引起对其不信任所致,国际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场也是产生全球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进程与原因
俄罗斯从19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了由三次金融大风波构成的金融危机。其特点是,金融大波动的间隔越来越短,规模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最终导致两届的垮台,甚至波及全球,产生全球效应。这是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三次金融大风波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长期推行货币主义政策,导致生产萎缩,经济虚弱,财政拮据,一直靠出卖、举借内外债支撑。但具体诱因,则有所不同。第一次大波动主要是外来的,由东亚金融危机波及之故,第二、三次则主要是俄的政策失误,引起对的不信任所致,国际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场也是产生全球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次金融风波发生在19年10月28日至11月中旬之间。
本来,俄罗斯自1992年初推行“休克疗法”改革后到1996年生产连续下降,到19年才出现止跌回升,但升幅很少,只0.8%。俄于1996年起对外资开放,人们看好俄金融市场,纷纷投资股市和债市,因股价上升潜力大,回报率高。俄股票面值定得很低,平均只值50美分到4~5美元之间,股票回报率平均高达1倍以上;国债的回报率也在20%以上,而且80%是3~4个月的短期国债,兑现快。19年是俄经济转轨以来吸入外资最多的一年。俄从1991年起一共吸入外资237.5亿美元,其中19年即达100多亿美元。但是外资总额中直接投资只占30%左右,70%左右是短期资本投资,来得快,走得也快,这就埋下了隐患。19年10月间,外资已掌握了60%~70%的股市交易量,30%~40%的国债交易额。
19年7月泰国首先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俄金融市场的影响还不大,因8~9月间还有大量外资涌入。及至10月韩国大爆发金融危机立即对俄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因在俄金融市场中韩资占有一定比重。韩本国发生金融危机,韩资急忙大量撤走,以救其本国之急,其他外国投资者也纷纷跟进,结果,自19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间由于大量抛售股票,股价平均下跌30%,股市殃及债市和汇市,后者也纷纷告急。当时央行拿出35亿美元拯救债市,以维持国债的收益率吸住外资。虽然国债收益率上升至45%,但外资依然撤走了100亿美元。
第二次金融大波动发生在1998年5月~6月间。这次大波动的诱因则主要是国内的“信任危机”引起的。这次至少抽走资金140亿美元。具体原因主要是3条。
一是,长达月余的危机引起投资者对俄政局的不安。19年3月23日总统出于政治考虑,突然解散切尔诺梅尔金及解除其总理职务,引致、总统与杜马在新总理任命问题上的争斗。经过三次杜马表决才勉强通过基里延科总理的任命。在这一个月危机期间,经济领导受到很大影响,少收税款30亿美元,使拮据的财政更是雪上加霜。同时,由于新任命总理基里延科年轻,资历浅,缺乏财团、政党的支持和治国经验,人们对新信心不足,那时已有部分投资者开始撤离。
二是,俄罗斯严重的财政、债务危机突然暴露在世人面前,引起投资者的心理恐慌。其实,俄自1992年以来一直存在财政赤字,由于取发行国债、举借外债、拖延支付等所谓“软赤字”办法加以弥补,再加上偿付债息不包括在预算支出内,因此公布的财政赤字不高(除1994年赤字占GDP10.7%外,其余年份均在3%~4.6%之间)[2]民众不甚了解其实际严重程度(实际在8%~10%之间). 1998年大笔债务陆续到期,拖欠需要偿还,新要承担偿债任务,责任重大,才公布了财政债务危机的严重情况。俄罗斯生产一直下降,财政收入基础越来越小;再加上税种过多,税率过高,引致企业税务过重,因此逃税现象十分普遍,几乎一半单位偷、漏税;拖欠工资额不断增加,1998年上半年又增200亿卢布,总数达700亿卢布。国际能源价格下降,使俄少收入50亿~70亿美元。俄为支撑经济生活运转,不得不大量借新债还旧债,而且要借更多新债。除还内债外,还要弥补财政缺口,于是债务越滚越多,形成债务金字塔。到基里延科接任总理时,俄内债达700亿美元(其中国债达4500亿卢布), 外债达1300亿美元。1998年预算中偿旧债和补赤字加在一起,占国家开支的58%。当时财长承认,今年至少需再借100~150亿美元才能渡过难关。
三是,议会修改的私有化政策,是引起这次金融市场波动的导火线。“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已有28%的股票售予外商。可俄国家杜马又专门通过关于该公司股票处置法,规定外资拥有该公司的股票份额不得超过25%。这样一来,引起外资对俄的不信任,纷纷抛售股票。这个公司的股票在两周内下跌40%,别的股票也跟着下跌25%~40%。受此影响,国债价格急剧下滑,收益率被迫由50%上升至80%,更加重了还债的负担。美元兑卢布的汇率上升到1∶6.2010~6.2030,超过俄央行规定的最高限额6.1850。而且,这次私有化政策变动已影响后续私有化的推行。最明显的例子是俄罗斯石油公司拟出售75%股份而无人问津。当然,这也与世界石油市场价格暴跌、人们不看好石油生产有关。
面对上述不断发生的金融市场动荡,基当时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条。
首先,保卢布,办法是提高利率。央行将贴现率由5月19日的30%不断上调至5月27日的150%。短短8天,提高了4倍。6月4日起曾降至60%,但不久又上调至110%。同时抛售美元干预汇率,外汇储备由年初的200亿美元减少到150亿美元。
其次,由举借内债转向举借外债。俄从1993年到1998年5月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但代价很大。据报道,财政从市场每筹1卢布资金就要花费12卢布的代价,而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的利息一般无如此之高,故而俄于1996年11月起大规模发行欧洲债券,并已筹得约45亿美元,1998年拟再发行60亿欧洲债券。1998年7月13日又从IMF为首的西方大国金融机构借到226个亿美元的。
第三,延长整个债务的偿还期,以缓解还债高峰。俄当时的内外债务总额不算高,还未超过GDP的44%。其主要问题是还债集中,短期债务缺乏偿债能力,当时俄债务构成中绝大多数是借期不到一年的短债,近三年间将发生严重的债务危机。由于3~4月间的危机,增加了居民对的不信任感,购买国债大量减少。1998年4月俄发行国债不到200亿卢布,而当月还本付息高达367亿卢布,借新债已抵不上还旧债,财政更加紧张。当时测算,1998年下半年内每月需归还310亿卢布,如新的国债乏人购买,税收又困难,则还债额要超过国家月收入的40%。因此必须改变还债的期限结构,用借长期新债来归还短期旧债,以错开还债高峰。IMF原承诺年内将分3期先提供148亿美元,无疑对俄推迟还债高峰起一定作用。原以为,俄这次金融危机由于IMF和西方大国出手支援可能得以缓解,至少能稳定半年。殊不料,不到一个月,于8月中又爆发了更为严重的第三次金融大波动,而且导致基里延科新的垮台。
这次金融大波动的直接诱因是由于基贸然推行三项强硬的稳定金融措施,导致投资者对的信心丧失,叶利钦再次临阵换马,更加剧了危机的严重程度。
8月1日基推出稳定金融的经济纲领,投资者对其能否产生预期效果,信心不足。因社会经济形势已相当严峻,的增收节支措施难以立竿见影,反映在债券上外资不愿购买俄有价证券,相反还抛售手中的证券。俄报称为“黑色星期一”的8月10日那天,世界证券市场上,原苏联欠外国商业银行的旧债券的价格跌至面值的36%,俄新发行的欧洲债券只值一半。8月11日,俄国内证券市场的短期国债券收益率激增至100%。俄为增强投资者信心,对8月12日到期的国债进行清偿。财政部将7月13日从IMF得到的48亿美元中拨出10亿美元用于清偿,余下38亿美元增加外汇储备。原以为当天付出的53亿卢布中会有一部分再购债券而回笼。殊不知,债民不但未购新债券,还将大部分清偿款用于购进美元,其余则或撤出市场,或留在手中以待时机。第二天(8月13日)国际大炒家索罗斯在报刊上公然敦促俄卢布贬值15%~25%。当天,俄国际文传电讯社计算的100种工业股票价格指数大跌,跌到仅及年初的26%, 跌掉74%。若干外资银行预期卢布贬值,纷纷要求俄银行提前还贷。在这期间美国的标准-蒲耳氏计算机统计服务公司和穆迪氏投资服务公司都宣布降低对俄外债以及俄主要银行和大工业集团的信誉评估等级。同时,7月份税收只征收到120亿卢布,而执行预算每月不少于200亿卢布,缺口很大。在这些内外压力下,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眼看国债券又将陆续到期,年底前需偿还内外债240亿美元,而当时外汇储备仅为170亿美元,不够还债,更难以干预外汇市场。在此内外交困形势下,就贸然决定,于8月17日推出了三项强硬的应急措施,即:第一项,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区间,调低卢布汇率的上限到9.5∶1。这实际上是将卢布兑美元的汇率由6.295贬至9.5,贬值50%以上,市场有此预期,以后卢布汇率必然大跌,10天内跌到20~21∶1,将稳定了3年多的卢布汇率一下冲垮了。
第二项延期90天偿还到期的外债,估计有150亿美元。
第三项转换内债偿还期,将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价值达200亿美元的国债转换成3、4、5年期限的中期国债。在转换结束前,国债市场暂停交易。
这三项措施一公布,立即引起舆论大哗,股票大跌而停摆,卢布汇率猛跌,后来,央行干脆宣布任由卢布自由浮动,老百姓挤提卢布以兑进美元,或者抢购消费品。卢布汇率失守,股市更是一泻千里。到8月28日,俄国际文传电讯社综合指数所包括的100种股票的市价已跌至159.2亿美元,比年初的1033.56亿美元,下跌85%,后来干脆停业,变成一文不值。
[编辑本段]后果
俄罗斯这次金融大风波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不仅使本国已是困难重重的经济雪上加霜,还震撼了全球金融市场。
首先,国内居民存款损失一半。进口商品价格上涨2~3倍,国产品也连带成倍上涨。9月份,消费物价上升40%,超过1992年2月的上升36%,成为转型以来的最高。居民实际工资收入下降13.8%,近1/3的居民处于贫困线以下。整个经济下降5%,工业--5.2%,农业--10%,外贸--16.1%.
其次,大批商业银行,尤其是大银行损失惨重。西方报刊已惊呼“俄罗斯金融寡头们的没落”。它们前期为牟取利差,曾大量借取利率较低的外债,估计共约300亿美元,兑为卢布后,购进高回报率的国债券。现在卢布贬值,国债券又要由高利、短期转换为低利、长期,里外损失巨大。仅金融七巨头之一的SBS-农业银行当时就握有相当于10亿美元的国家短期债券,顷刻之间不值几文。据估计,商业银行中有一半濒临破产。俄罗斯的SBS-农业银行和国际商业银行已被暂时置于中央银行管理之下,其余几家大银行不得不将自己的商业账户转移到俄罗斯储蓄银行。由于普里马科夫出任总理,组成中左,金融7巨头与政治关系基本被割断,势力大为削弱。
第三,俄罗斯金融危机波及欧美、拉美,形成全球效应。本来,俄国经济经过连续6年下降,在世界经济中已微不足道,它的GDP仅占全球的不到2%。俄金融市场规模也很小。到19年股市最兴旺的8月的日成交额也不过1亿美元。这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也无足轻重。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配角可撼动全球经济,引发欧美发达国家的惊慌呢?这里有三个原因。
一是,由于从19年7月到1998年8月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几乎都相继出了问题,使国际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纷纷撤资避险,形成连锁反应,俄罗斯当然也在其中。8月俄罗斯金融市场崩溃后,9月上旬短短两周内,巴西也出现外资撤走140亿美元、外汇存底从700亿美元减到500亿美元的金融危机。下次将轮到谁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关注热点。
二是,美国对冲基金染指俄罗斯金融市场,并在俄8月17日那次汇市大跌、股市崩盘、国债停市中遭到了巨大损失。这是造成全球效应的一个最主要原因。现已获悉,外国投资者在俄那次金融大风波中约损失330亿美元,其中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即对冲基金)亏损25亿美元,索罗斯量子对冲基金亏损20亿美元,美国银行家信托公司亏损4.88亿美元,现已面临被德意志银行合并的可能。现行的对冲基金借巨资进行金融投机,一旦失利,提供的银行即闻讯逼债,甚至惊动出面救急(如美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救助),由原来的“暗箱”操作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引起多方面惊恐,形成连锁反应。
三是,德国是俄罗斯的最大债权国,俄罗斯出现由金融危机引起的信用危机很快波及德国乃至欧洲。俄迄今已欠德国750亿马克(约合444亿美元),其中主要是担保的银行。俄罗斯金融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影响德国债权人的安危,因此引起震动。其冲击波也传到了欧洲金融市场,如法兰克福股市上的DAX比价曾一度下跌3%;巴黎股市的CAC40指数下跌1.76%;阿姆斯特丹股市下跌2%;苏黎世股市下跌1.6%,等等。
俄罗斯金融危机把俄罗斯经济推向深渊,1998年经济下降已成定局,估计1999年经济还将下降。这是坏事,但这也可能促使俄转变经济改革和发展道路,抛弃货币主义一套作法,成为俄绝处逢生的转机。从普里马科夫3个多月来的作为看,只要以后政局稳定,是有可能出现转机的。
内容如下:1998年8月,俄罗斯媒体中"Default"这个外来词成为当年出现频率最高的单词。金融危机对俄罗斯造成的冲击是巨大的,不但卢布对美元比价暴跌,居民储蓄大幅缩水,也实际上摧毁了整个俄罗斯脆弱的金融体系。
俄罗斯前中央银行行长谢尔盖·杜比宁回忆说,19年10月,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此后连续10个月,俄罗斯为生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当时国家大量发行国家债券,向市场投放大量外汇,结果俄罗斯的黄金外汇存底急剧减少。
这样,俄罗斯就面临两难选择:或者继续维持"货币走廊"的汇率浮动政策,或者支持债券市场。俄罗斯最后选择了前者,但金融局势并没有好转,卢布开始大幅度贬值。当时俄罗斯有一家很著名的银行,叫做SBS农业银行,危机爆发后俄罗斯居民开始大量收购外汇,一天之内俄罗斯居民仅在SBS银行就抛出了5千万美元的卢布。银行前总裁亚历山大·斯摩棱斯基说,当时甚至出现了一笔购买5美元的业务:一位俄罗斯老太太在领到退休金后,马上跑到银行,把微薄的退休金换成了美元。
杜比宁认为,如果不是当年居民大面积的挤兑风潮,俄罗斯的金融危机不会如此深重。他说,当时很多人有种幻觉,似乎卢布贬值和金融危机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但是当卢布急剧贬值的时候,没有人会购买新的国家债券,这样为了弥补财政危机,俄罗斯只能从中央银行以方式拿到钱。再往下就是恶性通货膨胀,通膨率达到五位数,发行货币的票面价值以"万"为单位,很类似今日的津巴布韦。
据中央银行数字,1998年俄罗斯资本净流出量为110亿美元,资本流出的结果是俄罗斯无力维持6卢布兑换1美元的汇率水平,于是迫不得已宣布卢布贬值。当年在俄罗斯财政部负责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阿列克谢·库德林说,俄罗斯当时没有取预防性的货币贬值政策,因为俄把希望寄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身上,希望能够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外汇支持,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曾出售援助过波兰。但这一次俄罗斯显然失算了。
还在俄罗斯宣布破产前,在98年8月初,联邦召集俄罗斯银行和金融界人士开会,当时的总理基里延科、高官丘拜斯、杜比宁、亚历克萨申科等人列席。官员们见不一致,有时甚至截然相反,令银行和金融界巨头们也无所适从。杜比宁后来回忆说,中央银行在7月份时曾建议将所有国家债券兑换成美元,而只有不超过10%的赵券持有人对此表示同意。
当联邦和国家银行开始同信贷机构开始谈判后,闻风而动的金融界陷入恐慌,一时间和银行算不清楚谁到底欠谁的钱,欠钱的数额是多少。俄罗斯最担心的事情出现了:无力偿还如此数量的国家债券。联邦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债务重组,但是债务重组的对象只有两家银行,俄罗斯中央银行和俄罗斯储蓄银行,因为这二者手持的国家债券数量综合超过总数量的50%。其他信贷机构和个人手中的国家债券将由联邦分期偿还。但是这一决定遭到了众多信贷机构的一致反对,他们要求所有的债权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最初代表俄罗斯和债券持有者进行谈判的是第一副总理尤里·马斯柳科夫,后来是主管税务的部长鲍里斯·费奥多罗夫。等到时任财政部副部长卡西亚诺夫开始主持谈判后,谈判才取得了进展。卡西亚诺夫曾成功地将伦敦俱乐部债务重组,他担任俄罗斯谈判代表后,将债权人分为两组,一组以德意志银行为代表,另一组以J.P.摩根公司为代表。
谈判进程异常艰苦,债权人之间的意见也不统一。俄罗斯最后逐一说服了债权人接受俄罗斯的债务重组方案。债权人最终还是承担了一部分损失,凡是持有年收入17%卢布债券的公司遭受的外汇折算损失不超过10%,同样在八月初购买俄罗斯国家债券(年收益率为30-70%的债券)的债权人将获得的外汇折算收益率为3-4%。最后的结果是,平均算下来,原来进入债券市场,希望获得50%回报率的投资人只回收了7-8%的卢布盈余,个别投资人进入市场时计算的年投资回报率高达160%,但结果只回收了卢布结算的票面价值的本金。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众多银行收到国家债券的高额回报诱惑,于是纷纷向西方银行,用外汇大笔购进国家债券。所以很多银行在8月17日联邦宣布无力偿还债券后,这些银行不但资金短缺,同样也无力偿还西方银行的。
根据当时的政策规定,俄罗斯大型银行必须购买俄罗斯国家债券,购买额不得少于5000亿旧卢布,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三周,俄罗斯储蓄银行动用巨资购进国家债券,这笔资金相当于银行吸收的所有储蓄存款总额。
杜比宁说,如果俄罗斯银行资金流动体系被摧毁,那么此前脆弱的金融体系本身也随之被摧毁。当储户们在银行门口排起长队,纷纷要求时,只有阿尔法银行一家动用股东们的资金,满足储户们的要求,而其他银行纷纷宣布倒闭,实际上没有完成对储户的商业承诺。
在98年金融危机中,受害最深的还不是俄罗斯国家债券的持有者,而是以卢布为收支货币的普通民众。金融危机导致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动荡,俄罗斯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所以要把民众的利益放到第一位来考量,是此后历届俄罗斯***得到的一个重要历史教训。
俄罗斯为什么要战争了
这是一种姿态显示,说明现在石油价格暴跌让毛子顶不住了
俄罗斯在过去的十年中,已经去工业化了,出口总额的2/3来自能源及矿产出口,制成品不足1/3
俄罗斯国家收入的40%来自能源出口
现在毛子已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出口型国家,过去几年高企的油价,让普金有了叫板美国的底气,现在老美釜底抽薪了
根据俄罗斯联邦银行计算,如果原油价格维持在90美元/桶,2015年俄罗斯财政收入将因此减少12%。财政预算平衡折合国际油价的数字是动态的,在2008年前后是70至95美元,这几年由于物价上涨和俄罗斯军队极大地扩充了军费开支,导致平衡点抬升至114美元。原油价格要维持在114美元/桶,俄罗斯才能维持收支平衡。俄罗斯今年的财政预算就是以2014年初能源产能出口量折算石油价格114美元为基础制定的。国际油价如果低于这个数,俄罗斯财政将发生赤字
昔日老美就是利用打压油价这一手玩死苏联的,现在轮到俄罗斯了
请注意,昨天俄罗斯卢布对美元的比值大幅震荡,就是这种打击奏效的结果。现在毛子的养老金也出现问题了,今后2-3年,油价将在低价区域运行,毛子的苦日子才开头
在这种情况下,普金别无他法,只能打出最后一张牌——武力威胁牌,迫使美国让步
苏联解体后私有化后,巨头们是怎样洗劫国家和国民
事实上,苏联“私有化”后,不仅国家公有财富被外国资本和权贵资本洗劫,大部分老百姓私人财产也被一攫而光。这种打着“爱国”和“民生”的幌子大肆攫取财富的行径,到底是如何实现的?
1992年6月,俄罗斯国会通过证券私有化方案,规定把企业大部分股份出售给企业的职工和管理者,一小部分出售给外部投资人。俄罗斯企业私有化将前苏联74年积累的国有资产经过估价,按1.49亿人口,每人1万卢布,无偿转让给每个公民。每人只象征性地支付25卢布,即可领到一张面值1万卢布的私有化券,购买企业股份或住房,或委托给投资基金,该券不记名、不挂失、可转让和兑现。这相当于把所有国家财产作价约1.5万亿卢布,分给了全国人民,而且这样的支付基本是“无偿”的,看上去前苏联老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但结果是怎样的呢?
用费雪公式剖析俄罗斯当年在消费领域的通胀与产权交易领域的通缩
据俄杜马听证会公布的材料,从1992年到1996年,由于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按1995年价格计算,私有化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9500万亿卢布,相当于卫国战争期间损失的2.5倍,81%的国民在经过了这样的私有化后,存款消失殆尽。无偿给予国民的“私有化”怎么就变成了让国民破产和国际大鳄掠夺的结果呢?这其中的经济学原理是什么?
在此,我们可以引入西方著名的关于货币价格理论中的费雪公式MV=PT(参见名词解释)加以说明。在原先货币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数量的增加与价格下降成为反比。
由于在经济时代,进行产权交易的货币量和货币流通速度都是一个非常低的数额,于是商品数量增加后的结果,就是价格急剧下降。如此一来看似公平的私有化,结果就变成了普通人拿到债券后,只能以廉价的抛售来换取现金改善生活。由于当时具体的产权交易领域的现金极为不足,导致其抛售价格极为低廉。低廉的价格引发恐慌再造成进一步抛售,俄罗斯的民众纷纷出卖私有化证券,而企业经营者、有钱人以及外国资本则乘机廉价大量购买,私有化证券以极快的速度向这些人群手中集中,以至于在股份化的国企中,90%的小股东持股不到10%,而1%的大股东则持股85%以上,极大地加剧了贫富分化。
据俄罗斯国家杜马私有化结果分析委员会委员弗·利西奇金提供的数字,俄罗斯已出售的12.5万家国有企业,平均售价仅为1300美元,其价格之低廉创世界纪录。俄罗斯500家大型国有企业实际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但只卖了72亿美元。仅1996年一年,因国有企业私有化造成的损失就比侵苏战争使国家财产遭到的损失还要多。
俄罗斯实行私有化以后,1992年当年通胀率即达到2501%。持续多年的严重通货膨胀,不仅造成经济生活混乱,而且使广大民众遭到空前浩劫。1992年俄全面推行“休克疗法”,导致经济瘫痪,物价飞涨,卢布贬值,居民损失了4600亿卢布储蓄,物价上涨51倍,而名义工资仅提高11倍。价格指数逐年暴增——1991年同比上升168%,1992年上升2508.8%,1993年844%,1994年214%,1995年131.4%,转轨5年,物价上涨了近5000倍。其后几年通胀略有下降,但仍然处于极高水平,1996年21.8%,19年11%,1998年84.4%,1999年36.5%。至此,导致81%的居民多年辛苦劳动的积蓄被彻底洗劫一空。
在俄罗斯私有化以后,为什么会导致必然的恶性通货膨胀呢?答案还可以用费雪公式来解答。按照MV=PT,我们可以看到老百姓虽然贱卖了所得的债券和产权等权益,所得的现金还是极其巨大的,这样的情况相当于对社会注入了大量的货币M,而老百姓需要购买的商品T却难以快速增加,尤其是在苏联的经济下一切按照生产,生产能力没有冗余,适应需求的快速增长没有余地,因此在T不变的情况下,货币M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价格P的暴涨。
在商品价格突然暴涨下,老百姓持有现金的欲望极大降低,导致原来不参与流通的定期储蓄等广义货币M也加入到流通中来,进一步提高了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同时还有不能忽视的关键因素就是货币流通速度V的急剧增加,在通胀的压力下老百姓本来是要一个月花光的月工资必须在得到工资的当天抢购当月所有必需品,这样的结果就使货币流通速度增加了30倍。按照费雪公式,价格就要增加30倍,这样的结果相互作用是一个相乘的关系,导致货币恶性通胀100倍就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
更进一步的是,在这样的通胀下为了维持开支,原来的收入按照通胀前的货币计量就严重不足了,结果不得不再一次大规模印钞,导致恶性通胀正反馈增长。
私有化后俄罗斯债台高筑,财政入不敷出,靠发行钞票和举债度日,内债余额约200万亿卢布,外债余额新增约600多亿美元,预算1/3用于偿还债务。因此,被迫放松银根,仅仅是1992年就增发货币18万亿卢布,是1991年发行量的20倍。在印钞机的轰鸣中,财政货币紧缩政策流产了,如此造成的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效应,如山崩一般难以阻挡。
由于通胀发生在老百姓的消费领域,而产权交易的货币供给不足所造成的通缩是发生在产权交易的资本领域,这两个不同领域之间的渔利,使得财富出现超速度的急剧变化。由于民众的消费是可以透支的,在私有化方案出台以后,因为老百姓存在着不当的收入预期,造成他们提前把以前的积蓄拿来消费,在得到债券买产权私有化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巨大贬值,当时的俄罗斯就是这样的情形。
为了加快私有化进程,俄罗斯最初取的办法是无偿赠送。1992年6月国会通过方案,每个俄罗斯人可领到一张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可以凭证自由购股。可是等到私有化正式启动时,已是1992年10月,时过境迁,此时1万卢布只够买一双高档皮鞋。这样的贬值使得国企被更严重地贱卖,外国资本和上层权贵可以控制企业,成为通胀中资产的主宰者,在通胀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把私有化进程彻底演变成了一次合法侵吞俄罗斯国家资产的饕餮盛宴。与此同时,就是人民实际生活水平普遍大幅度下降,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到1999年时,失业率高达15.2%,占人口10%的最富有者在全体居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达45%。最富者的收入是最贫困者的48倍,58%的居民生活达不到最低生活标准。
一个国家的私有化成为国际食腐者的乐园
与此同时,由于需求和通胀的暴增、外汇的失衡导致汇率暴跌,使得俄罗斯私有化后的资产被贱卖给外国资本的同时,各类资金在消费品不足的时候势必要找到一种替代商品,那就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外国货币,各路资金扑向外汇的时候,就造成国家资本急剧外流,同时世界各类资金会进来购买廉价的资产,一个国家的私有化也成为了国际食腐者的乐园,使得俄罗斯在国际上收支陷入国家实际金融破产的境地。
改革以来,俄引进外资累计仅为400多亿美元,而外逃资金约1500多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仅为270亿美元,导致卢布大幅贬值:美元与卢布比价1991年为1∶59,1992年1∶222,1993年1∶933,1994年1∶2205,1995年1∶4562,1998年跌到1∶6000。1998年实行币制改革,新旧卢布的比价为1∶1000,新卢布与美元的比价6∶1,现在已跌到28∶1到30∶1之间。国家的国际地位同时发生崩塌,贸易自由化将国内市场拱手让给外国。据19年资料,外国产品占据国内市场的份额高达84%。
俄罗斯为什么会走上这样的私有化被洗劫的道路,这也是有过程的。1991年前苏联解体,1992年叶利钦上台即急于推出私有化的系统改革。其时35岁的盖达尔投其所好,根据哈佛大学教授萨克斯的“休克疗法” (shock therapy),制定了激进的改革方案。为此,叶利钦破格将盖达尔提拔为总理,并任命萨克斯为总统首席经济顾问。在这二人的设计和主持下,以放开物价、大规模快速彻底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休克疗法”激进改革全面推出。
经过上面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私有化对于国民经济的危害和对于国家、国民的洗劫是很容易通过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进行推演的,但休克疗法为什么能够让俄罗斯当年为之倾倒,不惜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而实行之呢?原因就是这样的政策取得过一些成功。
私有化在大国与小国的本质不同
休克疗法最早在玻利维亚实施,收到了一定效果。1985年玻利维亚的预算赤字达485.9万亿比索,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约1/3,通货膨胀率高达24000%。年的外债为50亿美元,应付利息近10亿美元,超过了出口收入。1980~1985年期间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了30%,
在这样的情形下,玻利维亚取了休克疗法,在该疗法实施不到一周后,恶性通货膨胀便得到了强有力的遏制,物价从暴涨趋于稳定。1986~1987年通货膨胀率仅为10%~15%,1988年为21.5%,1989年为16.6%。国民经济通过短暂的下降也逐步回升。实行休克疗法的第二年,即1986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2.9%,但随后几年都保持了2.5%左右的增长势头。同时由于取了有效措施,债务问题也得到了明显缓解,并最终使玻利维亚克服了严重的债务危机。此外,同样实行了休克疗法的波兰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所以对于休克疗法的推崇在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为什么在玻利维亚成功在俄罗斯就不可复制呢?他山之石怎么就难以攻玉呢?与俄罗斯不同的是,玻利维亚和波兰在实施休克疗法前,已经出现了恶性通胀和货币泛滥。因此,私有化后,其国家市场上的充裕货币正好可以被进入产权交易的增加的大量资产所稀释。
此外,国家规模不可同日而语。玻利维亚有900多万人口,109万平方公里国土,人均收入1000美元左右;波兰人口3800万,国土31万平方公里,这样的规模只不过相当于俄罗斯的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在不同的国家规模下,休克疗法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对于玻利维亚这样规模的国家,按照费雪公式MV=PT,其所需要的商品数量T是很容易被国际市场所满足的。但对于拥有1.5亿人口的俄罗斯来说,则远远不能。由于国际市场一时无法满足其巨大的商品需求,其结果一定就是对内通胀。而俄罗斯出口的大量和私有化企业的产权,国际市场也难以迅速消化,势必造成贱价出售,大好的江山就这样廉价易手。这里必须要注意到的就是市场经济学的基本设 “市场出清”是难以实现的,自由市场经济学的基本要求是市场可以快速调节,认为市场可以瞬间平衡,忽略这样的调节速度影响。然而对于大国和小国这样的速度差别巨大,尤其在休克疗法的剧变中其速度影响更被放大,由此造成了大国与小国之间疗法相似、结果不同的天壤之别。
由于俄罗斯是世界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商品运输也成为了一个重大问题,造成资金流动性和商品分布极大的不均衡。尤其是俄罗斯是前苏联的主要继承国,而前苏联实行的是典型的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统治地位,国家法律禁止私人拥有企业。1992年初,俄罗斯共有25万家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实行分级管理,其中属联邦所有的企业占17.5%,属各共和国所有的占27%,属边疆区和州所有的占8.4%,属地方所有的占36.2%,即按企业数目计算共计89.1%的企业归国家所有。由于俄罗斯实施休克疗法时国家的市场建设不足,造成流动性极大的不均衡,也使得通胀难以控制,因为用来收购产权和私有化债券的资金,与老百姓购买日用品的现金,二者的流动性是有着本质的鸿沟和不均衡的。这样的产业结构与市场化的要求差距极大,而这些弊端在玻利维亚甚至波兰这些体量较小的国家,是比较容易依靠国际市场的流动来消弭的,但对于俄罗斯这样的大国,无疑就是“蚍蜉撼大树”了。
为什么休克疗法在俄罗斯能够被顺利推行?原因之一是在休克疗法第一步棋——放开物价的初期,看似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俄罗斯规定,从?1992年1月2日起,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和80%的生产资料价格;同时,取消对收入增长的限制,公职人员工资提高90%,退休人员补助金提高到每月900卢布,家庭补助、失业救济金也随之水涨船高。
在物价放开的头三个月,效果似乎立竿见影——以往购物长队不见了,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习惯了凭票供应排长队的俄罗斯人,仿佛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但是在商品供应开始出现不足、同时出售私有化债券的民众在得到大量现金后却没有地方消费时,物价就开始飙升了。物价飙升引发了进一步恐慌。按照休克疗法的第二步棋,财政、货币“双紧”政策与物价改革同步出台。财政紧缩主要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税收优惠统统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缴纳28%的增值税,同时加征进口商品消费税。但是面对飙升的物价和老百姓的刚需,高昂的税收被转嫁给老百姓,造成物价进一步被推高。而财政的收入不足必然陷入印钞的恶性循环,由此休克疗法给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除了上面已经陈述的老百姓的收入被恶性通胀掠夺一空外,对于整个国家而言,从1992年到1999年,俄罗斯经济持续7年严重衰退,1998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90年下降了44%,工业总产值减少54%,消费品生产则下降58%。到2000年,俄罗斯GDP总量还不到美国的1/10,排名从1987年的世界第5位下降到世界第13位。俄罗斯居民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健康状况和平均寿命也在恶化,从一个大国沦为一个弱国。1988年前苏联人均GDP就已超过10000美元,整整20年过后,2008年俄罗斯人均GDP不过是9500多美元。
笔者无意评价“休克疗法”的宗师、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的功过是非,但所谓“经济”,无非“经世济民”,经济学家干的事儿,本就应以增加人类福祉为宗旨。不可否认“休克疗法”在玻利维亚取得一些成功,然而就在俄罗斯整个国家陷入“休克”的悲惨7年中,西方世界不断给予萨克斯以高度评价,对其理论缺陷却鲜有剖析与反思,这就有些让人觉得不可理解了。1994年12月出版的《时代》周刊盛赞萨克斯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经济学家”;19年法国《Le Nouvel Observateur》把萨克斯列入到全球最重要的50位领袖行列。
如中国被“私有化”,那会怎样?
对于少数人鼓噪的中国国有财产“私有化”前景,我们也可以根据以上推论的公式进行推演。根据国资委最新数据,中国央企资产总额逼近24万亿元人民币,设加上没有计算在内的划拨地、矿山开权和其他各种特许权利的价值,以资产的2倍计算,央企资产总额约合50万亿元,但是中国能够交易的钱有多少呢?
截至目前,中国的狭义货币是20万亿元,广义货币70万亿元,而广义货币的存款是老百姓的养老钱,通常是不会大量进入产权交易领域的。同时各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还锁定大约12万亿元。我们以狭义货币计算,其中16万亿元是企业储蓄,考虑到这些储蓄很多就是那些即将被出售的企业的流动资金,也难以进入交易市场,因此粗略和乐观的估计也就是有5万亿资金可以购买约合50万亿元的产权,如若按照俄罗斯私有化的做法,把这价值50万亿元的央企债券进入市场,按照费雪公式,如果其他货币条件不变,其结果就是要让上述资产的售价变成原来的1/10!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目前流入中国的热钱数额较大,这与俄罗斯实施休克疗法时的情形有本质不同。当年俄罗斯进行私有化前,流入到俄罗斯经济体的海外热钱数额并不大,即便如此,这些热钱在私有化后通过各种大量进入俄罗斯,廉价收购原国企债券从而控制了大量的俄罗斯支柱产业,不仅攫取了俄罗斯人民多年创造的宝贵财富,也严重威胁到俄罗斯的经济和金融安全。
再来计算一下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目前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16万亿加上其他各类存款,总额为47万亿元;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3.5万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2.5万亿元。按照费雪公式MV=PT,如果私有化在一年完成的话,原来的PT只不过是12.5万亿而已,而中国国有企业价值超过50万亿,就算是货币的流通速度不变,50万亿已经是原来MV的4倍,这也意味着物价在私有化的一年内就要涨4倍!而老百姓的恐慌会让中国约47万亿元的储蓄也进入市场,这样物价就要在一年内变成涨价8倍。而恶性通胀下,由于社会不愿意持有货币,将导致货币的流通速度急剧甚至数量级增加。倘若我们把原来一个月花光的变成三天花光,就意味着货币的流通速度增加10倍。如此一来,一年内百倍通胀就成为现实!通胀100倍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无论在“私有化”中给了你多少,你几乎所有的财产都被洗劫了!
辩证看待美国的私有制度
说到美国的私有制度,总说美国的房子不仅是永久产权,而且房子上面的天空、房子下面800米以内的地也是属于房主的;只有高于一定的高度之后,天空才是国家的,如果在地下800米以内发现了石油或者其他矿产,这些都归房主所有,好像买了一套房子,以后这财产就归自己个儿了,“风能进、雨能进,国王的军队不能进”是一些对西方世界充满憧憬的人士心中的“神圣案例”。这些社会舆论给很多不明就里的中国普通民众造成了错觉。如果从更高的角度来认识一下这个所谓的所有权,其中就可以发现美国私有制“挂羊头卖狗肉”的端倪了。
私有制下买的房子,“国王的军队”真的不能进么?错矣!美国的房产税是1%~3%,如你花100万美元买了一栋房子,房产税率3%,那么你每年要为这栋房子缴纳3万美元的房产税:100/3=33.3年,也就是说你每33.3年就要重新把自己的房子买一遍。要是私人的房子,就算这人已经死了,都要交房产税。而且房产税的征收是根据你所拥有房子的实际价值来征收的,如果在这33.3年里你的房子升值了,比如从100万美元升值到300万美元,那么恭喜你,你每年就要为这栋房子支付9万美元的房产税。若你是一个漫天要价,确实是可以不搬,但是你的房子的估价可是会随着周边的建设大大增值,你要缴纳的房产税也就随之爆增——在房产税模式下,难当啊!而且,虽说“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但收税人员则更是不可侵犯,你若不让税官进门,对方可是有权拿着枪上你家收税的!如若不交房产税,有权将该房拍卖,如**House of Sand and Fog里的女主角不过是疏忽了一下,房子就给拍卖了。
在西方发达国家,因为房产税而丢掉房子的有一个经典故事。被金融家亨利佩拉特爵士“无偿奉送”多伦多市的卡萨罗马(Casa Loma)城堡是加拿大最大的私人府邸。在“大萧条”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多伦多市物业税的提升,该府邸从以前每年的600加元增加至每个月1000加元(这在当时是巨款),导致大富翁佩拉特爵士不得不靠拍卖艺术品和家具来缴纳税费。最后因为负担不起27303加元税款,该房子被收归多伦多市所有,如今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
房产税属于地方征收税种,是美国地方(县市区、镇、学区、社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大约占30%,一般占地方税收的70%左右。也就是说,美国的地方全靠房产税养着。根据美国国家统计局数据,从2000年到2007年,美国的个人收入增长了28%,中等价位房的房价增长了48%,而美国房产税同期增幅是62%。
在纽约的曼哈顿区,90%以上的居民甚至一辈子都租房而住,为何?就是因为该区3%的房产税让很多人觉得不愿或难以承受。当年女士居住在中央公园边上的那套Penthouse,价值约为七八千万美元,每年要缴纳200多万美元的房产税,这样的豪宅就是白送给普通人也住不起。而同时,由于当地规定每年房租上涨幅度不得超过3%,将房租控制在普通百姓可以承受的价格,也是当地居民更愿意去租房而不是买房的原因。
此外,一些国人认为美国土地都是私有,这也是误解。其实美国土地私有率并不高。目前,联邦拥有占美国国土面积30%的份额,而且这一比例逐年增加。再加上各州、县和市镇拥有的土地,私人土地的比例就更小了。
美国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制度,就是社区居民自治。比如你喜欢一个小区,光有钱还不行,还必须这个小区的居民同意,你才能搬进去(买房不需要邻居同意,搬进去住才需要)。如果你干了什么坏事,比如被抓,小区居民可以投票赶蛋,你不走就让警察(社区警察也是小区居民出钱养着的)拖你出去。而所谓的在你家地底下发现了石油也是你的,这样的说法也是一种忽悠人的说法,一方面在这样浅层难以有石油,更主要的就是即使有油,你要开也必须要先征得邻里的同意,尤其是道路主管部门的同意(开浅层地下会造成道路地基下陷的,而且还有环境、地下水等等问题),因此这样的所谓的所有权私有,实际上是口惠而实不至,连你想在自家院里打口水井,也必须先经过的批准和邻居的同意才可以进行,全然不是一些人想当然的“在我自家的地上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做法。因此这种所谓的“所有权地下也归私有”的说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只是一个名义化。
因此,在美国对于房屋和土地的所有权,事实上是要与公众权利分享的,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使用权是与社区公众分享而不是你独享而排他的。美国的社区公众对于个人住房行使所有权的限制,是一种社会化权利对于私有权力的限制,如果不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对“私有制”的认识就难免偏颇。
此外不得不谈的是美国高额的遗产税,这个所得税的比例非常高昂,甚至达到收入的一半!这个税收实际上就是对每一个人进行一次“盖棺定论”的所得税清算。这也是美国有些富豪热衷于“裸捐”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些吸收捐款的基金会是私有的,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其他人也能够捐赠到其基金会名下(这实际上也可视为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手段),名义上是回馈社会,实际上是其子子孙孙拥有和管理这个基金会,在避税的同时分得一杯羹。
事实上,对于美国的私有制度到底是个怎样的私有,还有很多点、很多层面可以剖析,以上只是从普通人比较关注的房地产角度来谈这个问题。这对于认清美国私有制的本质、厘清部分国人有关私有制的争论,或会有所帮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